当前位置: > 书法教材 > 综合 > 大学书法 >《大学书法》 第 3 章 规范汉字书写

汉字书写的规范

时间:2015-05-20

第2节 汉字书写的规范

   

  汉字书写的规范
  一、规范字概说
  文字在使用中,必然发生变化。历史上,汉字字形的主要变化是趋于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为了便利书写;但很多时候也会出现繁化,这是因为事物发展有了新的区分需求。当然在不少情况下,也同书写习惯的变化有关。有一些变化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字形也更趋于美观,后来就被固定下来。文字发展还同时存在两种倾向:一方面是流传过程中的讹变,产生一字多形,产生各种俗体、异体;另一方面是有计划的整理,使之统一、规范、标准化,确立为正体。
  规范汉字,是规范文字中的一种。世界各国,为了有效实现语言信息的交流、传递和存贮,以保障国家的治理,经济、文化和各项事业的开展,都会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字适时进行整理,文字整理的产物,就是规范字。汉字整理,是为了汉字本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历代政府大多重视汉字的整理,还制定过不少相应标准。《周礼·春官》中说到“掌书外令,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就有统一全国文字的意思。周宣王时,太史籀纂《史籀篇》,成为当时文字的正形规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实现“书同名”的理想,令丞相李斯负责整理秦国文字,实际上形成了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三件成果,是秦始皇用来统一全国文字的规范字。东汉灵帝时刻的《熹平石经》,包括《诗经》、《尚书》等七种经书,对当时的经书作了文字上的整理,它同时也是对其后文字书写的一种字形规范。唐代于南北朝文字混乱之后,“字样”一类书应运而生,也起到文字规范的作用,著名者有《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字汇》等。此时的规范,已应用于科举。宋以后,印刷技术的应用,使汉字字形趋于稳定,科举考试重视文字书写,作了相当的要求,甚至导致了后世相当严谨的所谓“馆阁体”。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字整理工作,先后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来整理、简化汉字,制订汉字规范性标准,指导汉字规范化运用。它们整理汉字的成果有:《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表》、《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使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开始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虽然历朝对汉字规范的成果都是规范汉字,但我们现在所说的规范汉字是指《简化字总表》所收录的简化字、《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所收录的汉字,它们一般称为现行规范汉字。
  二、字形规范
  汉字规范的最重要方面之一就是对字形的规范。《简化字总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是汉字字形规范的最权威依据。
  按照1992年7月7El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制定发布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规范汉字如上所述,不规范汉字是指:在《简化字总表》中被简化的繁体字,1986年国家宣布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化字,在1955年淘汰的异体字(其中《简化字总表》收入的11个类推简化字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入的15个字除外),1965年淘汰的旧字形字,1977年淘汰的计量单位旧译名用字,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自造简体字。
  对个人而言,要写好规范字,一是态度、二是技能,两者缺一不可。
  对写规范字的态度,首先是树立文字规范意识,自觉学习和运用规范字,倡导规范写字,抵制不规范写字。技能是指善于区分规范字与非规范字,对两者的差异熟悉、敏感,能写准确而美观的规范字。事实上,许多积极倡导写规范字的人,自己也不太理解规范的要求和界限。比如,不知道“切”是从“七”而非从“土”;不知道“气”、“风”这类字用背抛钩而非横折弯钩,与“乞”、“吃”的末笔写法完全不同;不知道“临”的规范写法左边是两竖而非竖、撇或点、撇。另外,字形规范也有个程度的问题。有些过去作为规范的严格要求,现在已不太严格。比如“冒”、“冕”等字,上部既非“日”,也非“曰”,而是下两横两头不着边际的“”。过去“最”和“胄”也从“”,现在已分别从“曰”从“月”。“临”字在有些字体中也用了左边为竖、撇的写法。我们认为,作为教师,自己应当懂得汉字的规范字形,在书写中也应自觉从严要求,但对学生和一般人的书写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写楷书或篆隶应严格要求,写行草书等可不太计较。
  当然,字形规范的最低要求是不写错别字。
汉字书写的规范
  三、笔顺规范
  汉字书写的笔顺规则,大致有这么几条:
  1.从上到下。如:二、三、言、只、黑、悬。
  2.从左到右。如:州、儿、以、临、旧、引。
  3.先横后竖。如:十、干、丰、年、平、开。
  4.先撇后捺。如:人、入、八、天、木、文。
  5.从外到内。多为半包围在上之字,如:同、凡、风、月、问、冈。
  6.从内到外。多为半包围在下之字,如:幽、函、画、凶、延、这。
  7.先入门后封口。先写上半部门框形结构,次写内部结构,最后以横封口。如:目、四、回、国、困、围。
  8.先封框后出入。这种结构有的在繁体字中分为两笔书写,简化字这一笔由框内向框外写出。如:免、卑、象。有的确为单笔,在封口后出入。如:甲、申。
  9.先中间后两边。如:小、水、办、承。
  其他还有一些补充规则,如“点在左上先写”、“点在右上后写”、“点在里面后写”、“横撇交叉时先横后撇”、“竖穿横画时底横后写”、“竖左右有横时竖先写”、“主笔后写”等等。其实很多笔顺是从“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这两项基本原理生发出来的。如第5、6两条,看似矛盾,其实都包含了从上到下的原理,第7条也是这样。又如第9条“先中间后两边”,但“忄”、“火”都是先两边后中间。原因是它们的两点都处于高位。第8条有“甲”字例,但相反的有“由”字例。原因也是后者的中竖处于高位。“点在左上先写”、“点在右上后写”则包含了“从左到右”的原理。而这两项原理,又同每行汉字过去的自上而下书写,现在的自左而右书写,以及人的右手书写习惯等有关。所以,正确的笔顺,有助于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汉字的笔顺规范,是以宋体(或楷书)字笔顺为基准的。每个汉字的笔顺,实际上已经有了权威的规定,这就是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属国家标准。根据此表,每个字就只有唯一的规范笔顺。
  由于这一权威的字表没有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和宣传推广,当今学校教学中笔顺错教、错学的现象仍十分严重。常见易出错的字有:匕、比、化、华、花;万、方;忄、火;义、为;等等。不光学生写错,而且他们说老师是这样教的 【湖南的书法家www.shufaai.com】,所以不敢改正;或已经写习惯了,不愿改正;甚至是生字卡片也错,专讲“笔顺”的论著、教科书也错。
  当然我们说汉字的笔顺是由权威认定的,是有其唯一性的,并不是说每个人在写汉字时也只有这唯一的写法。这是因为我们的EI常书写不是只能写宋体或楷书字。过去的人,写篆书时强调对称性、T稳性,笔顺往往为实现这一理想而设;而写行草书,则主要是为了求快而人为改变笔顺。还有一些,是因为造字原理而致古今不同笔顺。如“力”和“九”,笔顺不同,似乎很难用笔顺规则来解释。但分析它们的篆书形态,就能清楚它们各自的笔顺来源。又如“右”和“左”,两个横、撇结构在当代标准楷书中笔顺没区别,但行书中“右”却往往是先撇后横,类似的还有“有”。过去楷书也常常这样来写。懂得它们的篆书形态及隶变中的过渡形态,就能理解这种状况。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汉字书写的笔顺有以下几个不同级别的依据:一是《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这是写楷书和写字教学中应当遵循的依据;二是《说文解字》等古文字工具书,它可以提示我们从造字的规律来确定笔顺;三是历代书法名家的字迹,它可以提示我们在理解楷书笔顺的基础上,如何为追求书写快速、线条流畅和形体美观而适当调整笔顺。后两者在日常书写和艺术创作中是很常用的。
  此外,笔画名称规范和部首名称规范也是值得注意的。过去的一些技法论著,以及课堂教学中,多有含混,造成误解,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可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网”http://www.pep.corn.cn和“中国国学网”http://www.confu-cianism.com.cn相关内容。注意网上另有不少资料是不准确的。)要教写字、教书法,必须搞清楚这一规范。这不仅有利于强调教学的严肃性、科学性,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便于学生今后的交流、提高。书法教学中有时为增强形象性,使便于记忆,采用传统的笔画称呼,如斜钩称“戈钩”、竖弯钩称“浮鹅钩”,也可以,但要讲清与规范名称的关系。
  课后作业
  1.考察行书中为快写而改变笔顺的现象,以实例说明。
  2.查看《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了解它们的收字范围、数量及排检方式。
  3.检查自己在日常书写中是否有不规范的现象。若已成习惯,择最不规范的方面先纠正之。
  4.考察上述易出错字的规范笔顺。若自己原先写错了,通过反复练习改正过来。
  

来评一下

相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