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书法教材 > 综合 > 大学书法 >《大学书法》 第 10 章 篆刻技法

秦汉印临摹 篆刻临摹

时间:2016-07-25

第6节 秦汉印临摹 篆刻临摹

   

  古今篆刻家,皆从临摹人手学习刻印。临摹,又须从秦汉印开始,所谓“印宗秦汉”。相传明代朱简曾临汉印三千余方,然后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篆刻的临摹也包括摹和临,似乎与书法一样。但由于篆刻包括篆与刻两道工序 【书法字典www.shufaai.com】,从前面所讲的“印稿上石”法可知,它实际上有摹写、摹刻、临写、临刻四种形式。
  用复印法将范印印稿上石,然后依据石上墨痕,准确地刻去空白处,留下黑墨处,即为摹刻。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只练刀不练笔。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大量的刀法练习。若能适当留意笔法、字法等,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入门之法。
  一般说的摹印,应当包括摹写和摹刻。摹写用“双钩廓填”法,即先将范印印蜕上覆以透明或半透明纸,然后用锋颖极锐的小毛笔蘸浓墨,将印文双钩出来,冉将轮廓之内(对于朱文印)或轮廓之外(对于白文印)的部分填满。当然,钩白文印,须落墨于印文笔画之外,钩朱文印则落墨紧贴笔画线条之内。钩线须十分谨慎,务求准确,以免失去原印精神。对于线条较细的朱文印,宜采用“影写”的方法,即尽可能一笔摹写出一个线条,而不是双钩成线。这种方法,更利于关注线的提按顿挫、方圆曲直等变化,体现笔力。影写线条宁缺毋过,不足之处可用笔尖逐处细心填补,斑驳漫漶之处,亦以此法修填。
  临印,包括临写印稿和直接临刻两种方法。对临印稿,比影写难度更大,须要既把握布局、结字的位置关系,又保证线条的韵味、质感。通常须将范印印蜕先行赏析,掌握其风格意趣特点,对章法、字法、笔法作深入的理解,然后提笔临写。临写印稿,可原大。也可放大。又分二法:一种是临写在纸上,再用水印法渡稿到印石上;另一法是直接反临到印石上。
  临印还可分为实临和意临两类。前者力求逼似原作,以惟妙惟肖为目标;后者掺入己意,或掺入别家方法、意趣。前者用于理解地模仿此家;后者意在立足此家又不被此家束缚。
  直接临刻是最难的,过去被称为“刀书”。若有原印,最宜临刻。不只将印面效果临出来,而且可以逐刀推敲,掌握所学某家的用刀特点。临刻有时不拘泥于位置关系.而是求整体精神面貌。
  摹刻中,印稿上石有时不十分清楚,在刻石时也须时时对照原稿而落刀、行刀。所以说摹印巾也常包含临印的成分。有些初学者一俟印稿渡毕,便将它丢弃,或搁置一旁,是很不好的。其实摹临结合.最有利领悟细节和原作精神。
  1.秦汉印临摹
  学习印章须自秦汉印人手,好处有三:一是从一开始就接触正宗的篆法,二是把握稳健、浑厚、圆润的线条和相应的刀法,二=是形成朴实、大气的审美取向。
  秦代的官方文字是小篆,但秦诏版、权量的文字,与秦刻石相比显得较为方正。印章用的“摹印篆”,困须比较紧密地排布于方寸之问,也多以方代圆。但秦时尚未将线条完全屈曲盘回如汉印,作为小篆的变形,它还保留了不少小篆的结字痕迹。比如“印”字,还没有将末笔垂下的尾巴脱去。“上林郎池”中的“上”字、“池”字,都有自由的弧线。私印中“吕如”、“机交”都没有刻意将方格填满,自然地留朱,使布局显得生动。
  秦印多阴文凿刻,线条挺拔、流畅而瘦劲,起、收和转角处,往往圆润,处理得十分精到,了无轻佻浅薄之态,由此而钤出的封泥,同样显得精妙。正因为没有刻意地排紧排满,故能让线条像小篆那样保持粗细基本一致。掌握线条的刚柔曲直,是学习秦印的一个关键。
  汉印较之秦印,在布局上更趋饱满、充实。成熟后的汉印印式,多无边阑界格,印文直逼印边。印文字间、行间的空隙.往往也留得很少。汉印用“缪篆”,较“摹印篆”更趋于端方、密实。有不少汉印,十分讲求充实感,或将印文线条加粗,或者将线条作多层的盘回。官印中的“别部司马”、“广汉大将军章”,私印巾的“郭宪”、“王遂之印”,都属于这种基本不留朱的“满白文”印。
  汉印的线条,因结体的需要而趋于横平竖直,且将各种点画基本上转换为横和竖。大的圆弧线和长斜线几乎很少f出现。初学应细心体悟缪篆高度地取网为方、纳圆成方的规律。汉印亦多用于钤封泥,故印多阴义。除满白文外,大白文、细白文亦各有特点。玉印坚硬,多琢制,线条光洁。如“任疆”。
  (1)秦官印
  

 (1)秦官印

  (2)秦私印

 

(2)秦私印

  (3)汉官印

 

 (3)汉官印

  (4)汉私印

 

(4)汉私印

 

(4)汉私印

来评一下

相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