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书法教材 > 综合 > 校园书法类活动指导手册 >《校园书法类活动指导手册》 第 1 章 校园书法活动指导
值连城。由于制笔讲究选毫和制作工艺,历史上制笔的名家往往集中在几个地方,甚至几大家。
传说秦代大将蒙恬是制笔的能手,秦始皇封诸管城,累拜中书,故毛笔又有“管城子”、“中书君”等称呼。汉代著名书法家张伯英,亦是制笔高手。相传魏晋时代有的书法家非伯英笔、伯臣纸、韦诞墨不书,足见时人推重。
唐宋时期是制笔业的繁荣时代,当时全国制笔中心在安徽宣城。明清以后,浙江湖州笔继之崛起,“湖笔”被认为是笔中上品,蜚声海内外。
毛笔的种类有很多。根据大小,可分为小楷、中楷、大楷、条幅、斗笔、楂笔、抓笔等;根据笔毫的质地,可分为硬毫、软毫与兼毫,硬毫是指用质地较挺健、弹性较好的兽毛制成的笔,有狼毫、石獾、鼠须、猪鬃等。软毫有羊毫、鸡毫等。软硬混合型的兼毫,有七紫三羊、大白云等,中柱以硬毫为之,副以软毫,这样性兼二能,初
学书画者用之,较为得心应手。
因为硬毫笔弹性大,不易控制,书画线条易刻削瘦涩;纯羊毫则弹性小,一按即倒,没有一定功力很难驾驭,只有兼有软硬特性的中性笔,方能挥运得力。
毛笔的结构,以中毫为柱,四周为副。副毫中又以健者为心,柔者为被。中柱主力,副毫主腴。笔毫从各种兽皮中采选,一支好笔,往往从上百乃至上千张毛皮中择选精料,所以古谚有“千万毛中选一毫,紫毫之价贵如金”的说法。
笔工制笔与书家选笔,以“尖、齐、圆、健”为四德。“尖”与“齐”,就是古代笔偈所称“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锥,齐似凿。”笔尖聚则似锥,化开平铺,则齐平似凿,说明中心柱毫齐整。“圆”是指笔尖体圆,以柱为中心,四周副毫厚薄停匀,四方力全,这样挥运才左右得力,不致偏缺。“健”是指毫的质地挺直,富有弹力。
一支好的毛笔,能使书画家如虎添翼,创造出优美的线条和富有艺术意味的墨像。因此,古来书画家及浸染翰墨的文人墨客,都爱好收藏名笔,书画爱好者也喜欢选用佳者,否则钝刀斩牛,就难以领略我国书画艺术的奥妙了。
纸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我国就出现了书写用的麻纸,不过当时的制纸工序复杂,数量极少。到了东汉和帝时代,蔡伦改革造纸术,用树皮、破布作原料,大量生产,这样纸才被广泛使用于民间,后来还通过丝绸之路和波斯湾,传到欧洲。
造纸术的发明,改变了世界文明的纸进程,也直接影响了我国文化,尤其是我国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无论是我国的书法,还是我国的画,它们的美妙艺术意境,都是仰赖具有特定性能的我国宣纸而创造的。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他著名的书学理论著作《书谱》中谈书法创作的“五乖五合”,其中一合,就是“纸墨相发”。好纸加上好墨,书画家挥运起来,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我国传统刻印典籍与书画,从唐代开始,逐渐使用纸中上品,即宣纸。
宣纸之“宣”,乃因盛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宣纸的种类繁多,以纸性分,有生宣和熟宣两大类。生宣纸性柔软,透水力强,笔墨效果好,毛笔在纸上运动,一点一画,都留下清晰的墨痕,适于国画与书法创作;熟宣比生宣多一道工艺,纸张加工完成后又经一道矾水,因此吸水性较弱,一般适于工笔作画。
传统书法用纸,还有染上颜色.洒上散金、云母等制成的冷金笺、云母笺等,这些散发着传统书斋文化幽香、富有装饰意味的书写用纸,今天已经不多见了。
按照不同的工艺和材料,宣纸分单宣、夹宣、净皮、玉版、罗纹等多种,好的宣纸纸性柔软 【年代书法家www.shufaai.com】,纹理细腻,古人所谓“薄如蝉翼”、“滑如玉版”,把笔临池,抚霜履素,真乃人生一乐。所以历代文人雅士,都与书画艺术有不解之缘。
宣纸的原料,主要是树皮,有的纸从捶捣纸浆到烘压出纸,据说要经过170多道工序,过程十分精细,难怪它的张力和纸寿都远远超过近代大机器生产的胶版纸。人们现在看到的20世纪20年代N30年代的新版书籍,纸张大都已发黄、变脆,不出百年,也许它们将变成粉末。
但用传统工艺纸张印刷的宋版书,至今已有1200多年,纸质依然不变,我国书法史上传世最早的纸本墨迹陆机《平复帖》,距今已有1500多年,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砚
砚台和毛笔一样,在大半个世纪以前,是每一个中国家庭离不开的东西。近代以来,随着西洋自来水笔的传人,毛笔逐渐退出日常生活的舞台,所以对当代普通中国人来说,它似乎已是一件古董了,然而在书画家的书斋里,它依然是文房中的重要一员。
尽管现代书画家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现成的墨汁,但道行高深的老书画家,还有喜欢研墨作书、作画者,似乎一方古砚与一柄佳墨,挥毫前徐徐研墨,也是一曲艺术创作的前奏。
我国制砚的历史也很悠长,早在秦代,就出现了砚工。汉代以后,各种各样的砚台纷纷出现,有石砚、玉砚、瓦砚、陶砚、铜砚等。东汉以前,墨的开头尚不定型,所以那时的砚台中,都会有一块研石,这种研石直到魏晋以后,墨的形状固定为锭后,才逐渐消失。
与笔、墨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砚的生产与使用也越来越考究。一块好的砚石,砚工往往精雕细刻,加上山水、花鸟、虫兽等图案造型,有的文人学士还刻上标榜雅怀的砚铭、诗、作等,使本来以研墨为目的的砚台,成为一种综合工艺艺术品,集诗、书、画、雕刻于一身,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幽香。
传统名砚,以广东端溪生产的端砚和安徽生产的歙砚为首,这两大名砚从唐代开始采制,已有1300多年的制作历史,除了石质细腻、发墨快、不伤笔等优点,还有一个令人珍爱的特点,那就是砚石上的自然纹理非常漂亮,有的像满天星斗,有的如秋云似浪,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叫人赏叹不已。
随着近代墨汁成品的问世,这些价值连城的名砚,倾向于被当作一种工艺珍品供人收藏与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