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书法教材 > 毛笔 > 书法 >《书法》 第 1 章 绪论

绪论

时间:2015-06-04

第1节 绪论

   

  绪论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是文字(汉字)、毛笔、宣纸、墨、砚台等元素结合的表现,是一种由点画及其分割的空间构成的艺术。它有着深深的中国标记,同时又是开放的,能和时代以及几乎所有的当代艺术样式融合或互动。对于今天“80后”、“90后”甚至“00后”的青少年来说,它是一个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极佳途径;对于大多数爱好者来说,它也是一种很环保的修身养性或“慢运动”的生活休闲方式。
绪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书法热持续升温,国内外喜爱书法、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书法的专业社团日益壮大,书法的专业教学层次覆盖了从高等院校到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办书法专业本科的高等院校也达到了三、四十家。有人学书法,当然就要有教材。在这三十多年中,出版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书法学习教材。尽管如此,在笔者的印象中,还是在许多场合与层面听到人们对一本好的书法教材的呼唤。这真是一个有趣而值得研究的现象。
  在笔者的记忆中,有这么几种教材在我的书法学习道路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与启迪。其一,《书法大成》,32开,平衡编集,1983年6月上海古籍书店根据中央书店1949年版重印。这本教材的特色是全部选用当代名家的范字给使用者学习。全书选择了沈尹默、王同愈、马公愚、谭延间、邓散木、赵之谦、白蕉、于右任、王福厂、乔大壮、叶恭绰、沈寐叟、清道人、曾农髯等40多位大书家或学者文人的书作,共分为“正楷临范”、“行楷临范”、“草书临范”、“隶书临范”、“篆书临范”、“附录”六大板块,以楷书为基础,循序渐进,层层提升。从其板块的安排中可以看出这本教材更侧重于“楷、行、草”三体,记得我当时临沈尹默、赵之谦、白蕉、于右任等先生的真行草书很有感觉,那段时问里学得津津有味,自己感觉有较大的收获,曾于书后题“无声之师”四字,足见一斑。其二,七、八十年代的《书法》杂志上常常有一些类似于教材的内容,有些独立成篇,有些是连载,往往根据读者学习书法的要求设定,涉及到书法学习的方方面面,较有针对性,我觉得也很实用。其三,王冬龄老师的《书法艺术》,这是由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教材,曾再版多次。这本教材按照篆、隶、楷、行、草五体划分来撰写,前配总论,后附历代经典作品图版,体系完备,内容具体而精到,所以很受欢迎。后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篆刻”及“现代书法”等内容,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推出其升级版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书法篆刻》,成为部颁教材之一。
  根据上述的经历以及笔者多年的书法教学经验,结合书法考级(分书体进行考评)的要求与需求,本教材选择按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来编排。在撰写过程中,笔者有意识的结合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路,将“浙美模式”在书法教学上的一些具体表现穿插其中。和上文提及的《书法大成》相比,前者强调实用,相对地侧重楷、行、草三体,本书则加强了篆、隶的分量,更注重按文字演变的大致轨迹来学习书法,在同样注重实用性的同时更注重书法的艺术性。再之,分书体编排也更有利于初学,有利于了解几种书体之间的区别及相互关系。当然,分书体编排有可能造成某些内容的重复,笔者的办法是将这些内容按照其先后主次分配在不同的书体章节中 【年代书法家www.shufaai.com】,这样既避免了无谓的重复,又能体现学习的次序性、条理性。为了给准备参加书法考级者一个较直观的认识,每一书体章节后,笔者都准备了一两套示例作品,包括临摹和创作,以供本书的使用者参考。
  

来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