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著名摩崖《石门铭》的形制、内容和书法特点
《石门铭》又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元恪永平二年(509)刻。原刻位于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的石门洞内东壁上。1967年因在石门地区修建大型水库便将原石刻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博物馆。
此铭原刻高180厘米宽25厘米。共26行行约20字。铭文由北魏时任梁秦州典签的太原人王远书写河南郡洛阳县人石匠武阿仁刻字。
《石门铭》全文叙述了自东汉开凿石门后随着东晋的南迁褒斜道废弃不用石门因而闭塞。至北魏正始元年(504)南朝梁州刺史夏侯道迁以汉中叛降北魏。正始三年梁秦二州刺史羊祉奏请修复褒斜道重开石门北魏朝廷派遣左校令贾三德率领工徒一万人石匠百名进行修复。工程至永平二年(509)竣工由梁秦州典签王远写了这篇歌颂羊、贾二人功绩的铭文。近人张祖翼为此石刻写跋文说:“文亦舒卷自如不事雕琢可称二美。”
《石门铭》下方还有一小方摩崖称为《石门铭小记》大意是说石门开凿于东汉永平年间修复于北魏永平年间前后不约而同皆称“永平”是一种千古因缘。《小记》未题年月从文意看似乎就是左校令贾三德所记。
《石门铭》是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与汉代《石门颂》并称为“双绝”。书写者王远在书史上并不见记载其生卒年也不详可见他是北朝普通书法家但书丹后经石工修饰显出超脱、奇纵之势竟成为一朵艺术奇葩。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品第十七》将此刻列为“神品”《体系第十三》评价说《石门铭》笔势飞逸、奇特、浑厚分行布局疏朗跌宕翩翩欲仙。《碑评第十八》称赞说《石门铭》的风格“像琼岛仙人骑鸾跨鹤”。康有为的书法就吸收了《石门铭》开张飞逸的精神意趣。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有一首诗说他自己“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他在书法上能有惊人的创造是与他从《石门铭》和龙门造像记“二十品”中吸取营养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