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此碑刻于东晋太亨四年,即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南70里扬旗田,后移至武侯祠,现存曲靖市第一中学“爨碑亭”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高190厘米,宽71厘米。
《爨宝子碑》的形制、内容和书法特点
《爨宝子碑》刻于东晋义熙元年(碑文称“大亨四年即405年)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与南朝宋爨龙颜碑》被后世并称为“双爨”。此碑通高183厘米宽68厘米厚21厘米。碑文13行行30字。碑的下部有题名13行。左下方刻有咸丰二年(1852)七月曲靖知府邓尔恒的跋文记录了此碑的出土及移置经过。据载此碑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出土于云南曲靖府南宁县城南七十里杨旗田(今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杨旗田村)。咸丰初邓尔恒修南宁县志采访金石时发现此碑并将它移置城内武侯
祠中。1937年移到曲靖第一中学。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重新修理并建碑亭加固碑座爨氏属于西南的少数民族其首领统治着云南的东北部。东晋时代爨氏首领世袭建宁太守和兴古太守继续执掌这一地区的大权。爨宝子23岁去世享受了隆重安葬的殊荣碑文说“春秋廿三寝疾丧官
《爨宝子碑》无论用笔、结体均已开始由隶书向楷书过渡处于一种似隶非隶、近楷非楷的中介状态。它横画左右翘起首尾皆呈锐角这是熔隶楷于一炉;竖末常左带慢弯更像隶书中竖画的写法而无楷书中的“悬针”“垂露”笔意;撇捺飞扬呈尖状略存隶意但更多的是楷法;点作三角向背各殊这又与北魏碑版特殊楷体不谋而合。《爨宝子碑》是介于隶楷之间的崭新书体是我国少数民族书法家的一件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