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ufaai.com/ 书法爱网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按北宋初年《淳化阁帖》所收到的数量计,共有73帖,除去伪迹与重出者,传世的王献之书法墨本,不过40余帖。北宋末年的宣和内府所藏王献之书帖墨本,真伪相杂,共有89件。历经靖康之乱,损失殆尽。今日所见墨迹,不过六七篇。有的还只见印件而原迹下落不明。
我们现在论王献之书法,可以凭借的,是少数并非真迹的墨本,以及经过历代学者考订书法及帖文之后,能确定是出自王献之手笔的法帖刻本,总计不过50余帖。王献之传世的墨迹,明显地少于
王羲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唐代扬羲之,抑献之,墨迹收藏之多寡无疑受当时风气的影响。
王献之的传世作品,只有摹本墨迹、刻本,或者靠现代照相印刷技术保存的一些亡佚了原件的墨迹书影,真迹永劫不存了。
王献之传世的墨迹和刻本,从书体看,可分为行楷书和行草书两类。

行楷书
尺牍有《廿九日帖》《地黄汤帖》《东山帖》《舍内帖》《岁尽帖》《
节过帖》《月终帖》等。
《舍内帖》
http://www.shufaai.com/a/202007/37102.html临写本,黄麻纸,有叠痕,行书,入刻《淳化阁帖》。此帖叙与家人离别,赴任为官之事。点画挺劲清秀,笔势连贯流动,字距行距疏朗,既不像《廿九日帖》那样粗厚欹侧,也不像《鸭头丸》那样曲张。这样的笔姿,好像只用了三分笔毫,使笔画少了血肉的丰满。又字形方阔,不作紧结状,风格古淡而清健。就笔画和体势而言,应属疏瘦一路。
《岁尽帖》
http://www.shufaai.com/a/202007/37103.html拓本。11行,99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此帖抒写与姐姐、兄长之间深厚的感情,从信中可知,王献之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很不好。此帖开头两行字势端庄,字字独立,近似楷书;自第三行“兄亦”以下,迅速加快节奏,行中带草,笔势流动,形成行、草相间,时缓时速的布局特点
《节过帖》
http://www.shufaai.com/a/201401/1705.html拓本。8行,73字,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此帖是给兄长的信,叙述自己头上、眼睛、半边身体长了很多湿疹的痛苦,对面黄肌瘦的姐姐充满思念和担忧。此帖结体疏朗,笔画秀润。布局上,前三行字势以端庄为主,且字字独立;第四至第六行,笔势时而畅快,时而缓慢,字形时而草体,时而行书;最后两行笔势放纵,全用草体,富有流动感。
行草书尺牍有《鹅群帖》《鸭头丸帖》《授衣帖》《卫军帖》《愿余帖》《适奉帖》《先夜帖》《玄度帖》等。
《鸭头丸帖》
http://www.shufaai.com/a/201401/1697.html绢本墨迹,摹本出处不详。纵26.1厘米,横26.9厘米,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墨迹本现藏上海博物馆。此帖内容是:“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此帖用笔明快灵动,笔势连贯流畅,婉曲而奔张,呈现出寓柔于刚的力感。因为书写速度较快,又是写在绢上,笔墨在绢上留下飞白,“丝毫根根可数”。结体虚实结合,欹侧遒劲;风格飘逸酒脱,妙趣天成,给人以形离神合的美感。《鹅群帖》与《鸭头丸帖》二帖,草、行相参,随兴变化,不主故常,笔画连绵相属,气势奔放洒脱,毫无顾忌,正体现出献之豪放不羁的性情与功力相生相发的高度结合。
《授衣帖》
http://www.shufaai.com/a/202007/37106.html拓本,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此帖向友人表达悲伤的心情,并对朋友的脚气和耳痛病表示关心。此帖墨迹本,宋朝尚存于世。南宋以后,此帖墨本不见于著录,现在所见,是首刻于《淳化阁帖》的刻本。此帖属行草书,但并非单个字的体式兼行带草,而是有些字属于行书,有些字属于草书,行书字势和草书字势交替出现,草书字多于行书字。开篇的“献之死”三字即作连笔草书,这类笔画连属的草书字群,在帖中反复出现,时而过渡到独体草书,时而转为独体行书,书法的“形”“势”由此呈现出一些变化。由帖中的连笔草书与独体行书的对比,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献之的书法张力。由形质上看,连
笔草书简约,独体行书繁复,一简一繁,各尽其态。由形察势,连笔草书“肆纵”,独体行书“退敛”,转换生发。
上一篇:王羲之《十七帖》命名书法特点内容和版本源流
下一篇:智永写本《千字文》书法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