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小楷欣赏《黄庭经》,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黄庭经》是魏晋时期颇为流行的道家养生修炼之书。传王羲之所书小楷《黄庭经》系《外景经》。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关于《黄庭经》的传说
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想得到王羲之书法,他知道王羲之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见于南朝宋虞龢《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是老子《道德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大概是因为唐代李白有“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句,所以《黄庭经》又俗称《换鹅经》。
《黄庭经》的版本
《黄庭经》小楷,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传为王羲之所书。唐褚遂良《右军书目》列此经为第二。隋代智永、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均有临本。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传世刻本有“七字句”(上有黄庭下关元)本、“八字句”(上有黄庭下有关元)本。两种刻本有许多字不相同。在众多的刻本中,以宋代元祐《秘阁本》《越州石氏本》为最。元代赵孟频收藏的《宋拓黄庭经》,世称“赵孟频本”,是著名的宋拓本之帖后有元代方方壶、明代董其昌、清代翁方纲等许多名家的题跋。1970年,宇野雪村在香港获得这本珍贵的《宋拓黄庭经》。此本镌刻精良,笔势可寻,拓墨浓淡适中,是真正的善本碑帖。原件现藏于日本五岛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