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楷灵飞经四十三行 墨迹本 墨书 20.8x80.1厘米 大都会博物馆藏
《灵飞经》版本流传情况
《灵飞经》道经名今《道藏》中有《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及《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二书合称《灵飞经》。唐人节取其文书为《灵飞经》帖。今所传者题为大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玉真长公主奉敕检校写。据明董其昌跋云元代袁桷定为唐锺绍京书。后人沿用此说。
关于《灵飞经》帖流传的情况启功先生在《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一文中说:《灵飞六甲经》是一卷道教的经在明代晚期发现一卷唐代开元年间精写本它的字迹风格和砖塔铭一派非常相近但毫锋墨彩却远非石刻所能媲美。当时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题跋。海宁陈氏(元瑞)刻《渤海藏真》丛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两家似有抵押手续。后来董氏又赎归转卖闹了许多往返纠纷。《渤海》摹刻全卷时脱落了十二行董氏赎回时陈氏扣留了四十三行。从这种抽页扣留的情况看脱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时被董氏扣留的后来又合又分现在只存陈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其余部分已不知存佚了。在清代《灵飞经》又成了文人士子学习小楷的极好范本。于是《渤海》初拓就成了稀有珍品。原石又因捶拓渐多不断泐损出现了种种翻刻本。《滋蕙堂帖》翻刻的笔画光滑又伪加赵孟频跋在清代中期成为翻本的首领事实却是翻本中的劣品和《渤海》的原貌相离更远清嘉庆年间嘉善谢恭铭得到陈氏抽扣的四十三行刻入《望云楼帖》刻法与《渤海》不同。不但注意笔画起落处的顿挫且比《渤海》本略肥。凡是看过敦煌写经的人都容易感觉《望云》可能比较逼真而《渤海》可能有所失真陈氏抽扣的四十三行在清代后期归了常熟翁同解从影印文翁同穌的《瓶庐丛稿》所记中得知在翁家已历三代。
上个世纪末翁同穌的玄孙翁万戈先生曾到北京过访启功先生将翁家世藏珍品的《灵飞经》摄影件相赠后又将四十三行《灵飞经》真迹发表在《艺苑掇英》1987年1月第43期上世人始见庐山真面目。四十三行《灵飞经》原帖的影印出版是原帖书写一千二百多年后的第一次昭示世人实是书法界一件盛事。在谈到四十三行《灵飞经》原帖的价值时启功先生说:“世间事物没有十分完美无缺的看这四十三行总不免有不见全文的遗憾。但从另一角度看《渤海》也不是真正全文它既无前提也不知它首行之前还有无文字中间又少了十二行也是较少被人注意的。如从“偿鼎一脔’的精神来看这四十三行字字真实不虚没有一丝刀痕石泐实远胜于刻拓而出的干行万字。而《渤海》所缺的十二行即是这四十三行的最后十二行拿它与《渤海》全本合观才是赏鉴中的一件快事。
从启功先生的考证推测中可知今天我们能见到的《灵飞经》有刻帖本和唐开元间墨迹写本两类。刻帖本主要有明代海宁陈元瑞《渤海藏真帖》、清代惠安曾恒德《滋蕙堂帖》等而以《渤海藏真帖》为最;常熟翁同龢所藏的唐代开元年间墨迹写本仅存四十三行且直到1987年才之于世。把《唐代开元年间墨迹写本》四十三行与《渤海藏真帖》中的《灵飞经》进行对照可以发现开元墨迹写本中“上清六甲”至“死为下鬼”一段按其内容似乎应在《渤海藏真帖》刻本“甲寅”至“太玄之文”一段之后但刻本却缺此十二行。开元墨迹写本中“行此道”至“一旦失所在”这三十一行的文字内容则与《渤海藏真帖》刻本完全一致。
从明清直至现代《渤海藏真帖》一直是人们学习小楷的优秀范本其影响远远大于《唐代开元年间墨迹写本》四十三行。陈元瑞《渤海藏真帖》中的《灵飞经》初拓本“斋室”二字完好无损该本被启功先生收藏。1984年文物出版社将启功先生所藏的《渤海藏真帖》中的《灵飞经》
初拓本影印出版。